首页 > 厂商信息 > 正文

对话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第一人刘良:解剖是为了结束“盲打”

现代快报 2020-3-7 9:16:22

    2020年春节前夕,59岁的刘良在武汉封城前踏上了春运的旅途,准备在郑州过个踏实的年,但新冠病毒很快就开始肆虐武汉,感染人数不断攀升,他开始焦虑,“整个人都坐不住了”。

    刘良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武汉是他的第二故乡,而他自己又是法医,对于一个全新的疾病,专业告诉他必须尽快做遗体病理解剖,否则一线的临床治疗“都是盲打,不知道病毒在哪里,攻击患者什么脏器” 。

    他立即向有关部门提出遗体病理解剖。但对于这类烈性传染病,面临诸多挑战。

    刘良一直不死心,持续通过媒体呼吁尽快进行遗体解剖,自己也通过法医身份,逆行回到武汉。

    2月15日晚上9点多,金银潭医院一位新冠肺炎逝者家属同意将遗体捐献出来。

    2月16日凌晨1点左右,做好层层防护后,刘良团队9人进入手术室,刘良是遗体解剖的主刀……

    截至3月5日,他的团队获得9例逝者的病理样本,是第一个开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的,也是病例最多的团队。

    “解剖遗体了解病理改变,是为了更好指导临床,为一线医务战士提供参考。”刘良和多位专家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应:3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下称第七版诊疗方案),首次增加了“病理改变”内容。

    “终于等到你!”刘良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方案的截图,感慨地说。

    3月5日,现代快报记者在同济医学院专访了刘良。

    实变的肺,摸起来像摸鼻尖

    现代快报:您已经在公众的视线消失了几天,您最近在忙什么?

    刘良:我们做完了解剖以后,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肉眼检查外,还有一些病理组织学的检查,这个需要取材再把它做成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工作量很大。一个病例可能有300-500张染色片子,需要耗费很多时间,所以在我们结论没有完整出来前,也不便去对媒体或者随便散布一些信息。

    现代快报:您最近有跟钟南山院士通电话吗?你们互通了什么信息?

    刘良:最近倒没有了,2月下旬他给我打过一次电话,在这之前还有一次电话,一共两次通话。

    现代快报:你们聊了什么?

    刘良:钟院士主要是想知道我们这边解剖有什么发现,我把这边初步的比如肉眼发现的讲给他,他希望我们能够早点把结果拿出来,特别是有几例病理能够对前线临床反馈的尽早反馈,他也比较着急。

    现代快报:现在都很着急,都等着您这个结果,目前您团队一共做了多少例?

    刘良:目前我们是几个团队在做,我这一组团队做了9例。

    现代快报:新冠病毒攻击重点是肺脏,您在解剖时所看到的肺是怎样的形态?

    刘良:主要是感觉肺膨大得很厉害,当然有个别例子,肺是萎陷的,但是大部分是肿起来的,发红、发暗色,而正常肺一般是灰白色或者灰色、含气、摸上去像海绵,而这次解剖时,肺像摸在肉上的感觉,医学叫实变。

    我们一般会把摸的感觉分为软、硬和韧,“软”大概就是摸嘴唇的感觉,“硬”是摸额头,“韧”就是摸鼻尖的感觉,我们摸到肺的感觉像摸鼻尖那种韧。切开以后可以看见切面上面会有很多粘液,溢漏出来,还有一些灰白色的改变,部分小气道里面可以看见一些像果冻一样的胶状东西。

    现代快报:你们后面又做了几例解剖,有没有一些新的发现?

    刘良:我们做的都是一些重症的,肺部的病变主要是晚期病变,因为肺出现了炎症以后,开始是渗出,后来就是吸收、增生,所以会出现一些纤维化,肺就变得很实了,肺泡全部被填起来了。但我们也发现,在这些病变当中,一部分人在死亡前又继续发病,在肺里面看见新发问题,包括早期炎性细胞渗出,透明膜也有。

    现代快报:跟SARS、MERS的病变有什么区别吗?

    刘良:基本一致,但是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布范围和下面的炎性细胞的出现有些差别。

    另外,新冠肺炎病变分布主要在肺的外围背侧和下端地方,比较远离肺门的地方,还要进一步研究。

    现代快报:大家都很关心病毒在身体里面的传播机制,目前有弄清楚吗?

    刘良:其实从我们病理学上来说,这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因为还有其他的团队也在做病毒研究,有些初步结果,现在还不太方便透露,我们把死者的一些器官脏器做了核酸检测,也发现一些问题,后面系统研究出来以后才能发布,可能会对我们了解传播途径有帮助。

    救人为重,为一线临床做参考

    现代快报:3月3号第七版诊疗方案已经发布出来了,首次加入了病理改变,请问第七版的诊疗方案多大程度上吸收了您团队的研究?

    刘良:这个问题我想纠正一下,第七版诊疗方案里面的病理部分,并不仅仅来自我一个团队,还包括卞修武院士和上海的医疗团队,他们当时已经有两例解剖,以及同济医院病理科王国平团队,大家都是加班加点做研究,所以说是团队的共同结晶。

    现代快报:前几天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您的解剖发现了浓稠粘液,并指导临床将呼吸机改为吸痰器,武汉死亡人数首次下降一半,当时您立即出来否认,为什么?

    刘良:因为我从来也没有在任何地方说,不要用呼吸机只要用吸痰器,不知道谁给我引申出来的东西,还感谢我。所以我想声明一下,也告诉临床医生,我们病理解剖上的一些发现,它是指导和帮助,不会去对个例做判别。

    你想想这个病人缺氧,怎么能不给他氧呢?还有临床在前期也注意到通气不太好的情况下,想办法做引流、通畅,所以是我们解剖了以后,印证了一部分病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现代快报:就是说您的研究是更好地去验证了危重症临床医生的一些前期观察推测,然后更好地让他们去做更个性化、更精准的治疗,可以这么理解吗?

    刘良:对,就是临床过去在做治疗的时候,有很多疑惑,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来的。一般的感冒大家都知道,流清鼻涕、咳痰,这次新冠肺炎不流清鼻涕,咳嗽是干咳,这和浓稠的粘液有关。采样的时候,咽喉气道里面取样很难取到,有很多假阴性,这是因为我们解剖发现感染病灶都在外围深部。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发现,根本解释不了。

    现在又发现病变的位置比较特殊,粘液成分比较稠,那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我看一个报道,一位四川的医生让重症病人趴着睡觉,他的病人没有一个转成危重的,他可能无意当中摸到这个办法了。实际上,新版诊疗方案里面专门有一段话,患者如果在护理条件允许情况下,让他持续卧位12个小时,这段话的来源,我想是跟粘液在深部有关的,靠体位把它引流出来,所以解剖对临床上还是有解惑作用的。

    现代快报:做这种解剖不仅仅是您一个学科一个团队的事情,目前有多少团队在做深入研究?

    刘良:是的,初期有病毒学、病理学,当然我们法医团队也在,后期样本来了以后,包括病理生理、免疫学也都进入了,还有各个科室的,比如说肾脏的、中枢神经的,还有影像学的,都在投入后期的工作,后面这种研究会大量要铺开。

    目前海内外专家都在联系我们做深入研究,但我们现在先救急,因为还有很多人在抢救。现在我们主要想去控制重症、危重症患者走向死亡。肯定救人比发文章重要,而且我觉得发文章最好把文章发到我们祖国大地上,给我们主战场用,当然英文我们也在同步跟进。

    这个病毒很要命,攻击时先把你的仓库炸掉

    现代快报:您在2月份就一直呼吁要进行病例解剖,解剖对于这样的一个新型疾病到底有多重要?

    刘良:我一直说病理解剖是侦察兵特种兵,我们去前方打仗的时候,这边部队炮兵步兵都往里打,打完了以后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敌人是哪个番号的,什么兵种,都不知道。跟新冠肺炎一样,它是新的,突然跑出一波敌人,然后我们就一顿乱打,各种药往上砸,然后有的病人好了,有的病人没好,盲打的状态。

    比如这次,外周血的淋巴细胞是下降的,但所有病毒感染淋巴细胞都会上升,新冠病毒也是病毒,为什么下降?不做解剖根本搞不清楚,所以你看我们指南上面专门提到了脾脏问题,脾脏就是一个仓库,淋巴细胞都存在里面,现在我们解剖看到脾脏里面的淋巴细胞消失很厉害,所以这个病毒很要命,它在攻击的时候先把你的仓库给炸掉。

    现代快报:解剖可以看到背后的原因。

    刘良:是的,我再举个例子,比如为什么老人容易中招、容易死亡,而年轻人少,小孩轻?我们解剖发现,老年人胸腺会萎缩,胸腺是造淋巴细胞的,是工厂,那年轻人工厂没破坏。从病理解剖来说,虽然我们希望多一些年轻病例的遗体,因为这块基本上是空白的。但如果不出现死亡的话,是一件幸事。

    “我也签字,把自己捐了”

    现代快报:你们团队进入解剖室的时候,第一个动作会鞠躬默哀,而且时间会比平时长,为什么?

    刘良:常规解剖我们也会去向捐献者鞠躬,但这次解剖,争取得太难太难了,中间的艰辛过程非常多,有时候眼看就要成功了,一次一次被打击,所以特别感谢这些人,我们是发自内心的,我们默哀时间也比较长。真的是感谢他们,每次讲这个我都会流眼泪。

    现代快报:这里面有没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刘良:这个涉及隐私,需要保护他们。可以简要说的是,有这么一位捐献者,是位老战士、老革命,上过朝鲜战场,当过特种兵,看到媒体的报道后,临走前给他儿子打电话说一定要把自己遗体捐出去,他的家属也愿意支持,很令人感动。

    现代快报:这些捐献者的家人们同样可敬。

    刘良:是的,其实家属心理那一关很难过的,人走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特别感谢他们!

    我非常理解,我父亲的遗体就捐给了我们医学院,母亲也很早签了捐献书。去年清明我到武汉市遗体捐献公共墓地祭扫,那里在做活动,我也签字,把自己捐了,算是传承吧。

    现代快报: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您的团队会有什么计划吗?

    刘良:我们把解剖获得的这些情报抓回来以后,供临床的专家、供发病机制研究,这是一个基础研究的问题,所以病理解剖是金标准,以后要加强重视,如果我们早一点去做,可能损失会更小。就目前而言,更深入的研究还是在后面,而这些都涉及到将来研究疫苗、研究药物工作。

    现代快报+/ZAKER南京特派记者 熊平平 孙兰兰/文 顾炜 顾闻/摄

更多资讯
  • 从底盘到座舱,瑞虎9用“越级配置”重新定义家庭出行
    来自浙江义乌、拥有12年德系车驾龄的老司机张先生,在去年换车时曾辗转多家4S店,陷入"既要智能科技又要出行质感"的纠结。直到在4S店试完2025款瑞虎9(以下简称瑞虎9),他才果断下单——“它让我回想起当年第一次开德系豪华车的…
  •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第二周新能源轿车销量排名
    【8月第2周新能源轿车终端销量排行榜】8月份是国内车市传统销售淡季,8月第2周(8月4日至8月10日,2025年第32周)国内新能源轿车市场整体遇冷,销量相比上周有所下滑。基于上险量的销量数据显示,本周销量前五十的新能源轿车合计终端销量为95,078辆,较…
  •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第二周新能源品牌销量排名
    【8月第2周新能源汽车品牌终端销量排名分析】8月第2周(8月4日至8月10日,2025年第32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遇冷,销量前五十的品牌合计终端销量为211215辆,较上一周(8月第1周)的238723辆环比下降11.5%,传统淡季的市场特征逐步显现。? …
  • 7月新能源SUV零售销量排行榜 问界M8夺亚军
    【2025年7月新能源SUV零售销量排行榜】7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步入传统销售淡季,新能源SUV市场也未能幸免。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国内新能源SUV市场零售销量为47.1万辆,相较于6月的54.3万辆,环比下跌13.3%。尽管市场整体遇冷,但部分车型依旧…
  • 连续7个月销量破万,艾瑞泽8序列持续领跑中国燃油家轿市场
    2025年7月,奇瑞集团再创佳绩,单月销售汽车224,439辆,同比增长14.7%;1-7月累计销量达1,484,563辆,刷新历史同期纪录。作为奇瑞燃油轿车阵营的明星产品,艾瑞泽8序列表现尤为亮眼,7月热销13,110辆,连续7个月销量破万。凭借睥睨同级的产品实力,艾瑞泽8…
  • 7月新能源轿车零售销量榜 15款车破万 秦PLUS丢冠
    【2025年7月新能源轿车零售销量排行榜】7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进入传统销售淡季,新能源轿车销量也低于上月。乘联会日前公布的2025年7月国内新能源轿车零售销量数据显示,本月新能源轿车市场零售销量仅为47.3万辆,环比6月下跌9.6%。尽管整体市场有所下滑…
  • 解决增程痛点!广汽星源增程携昊铂HL来袭
    近日,从广汽集团传来消息,全新研发的“星源增程”技术将于8月19日正式发布,而首次搭载这项新技术的昊铂HL增程版也将在同一天同步上市,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对于增程车型用户来说,亏电状态下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用车痛点。而“星源增…
  • 睿蓝蓝精灵8月18日发布,纯电微型车造型Q萌动力参数曝光
    近日,睿蓝汽车官方发布了旗下全新车型的预告图,从车身轮廓判断,该车大概率是此前工信部曝光的睿蓝蓝精灵。据悉,这款新车将在8月18日正式发布,引发不少微型电动车爱好者的关注。 从已曝光的申报图来看,睿蓝蓝精灵的造型相当吸睛。作为一款纯电动…
  • 2026款问界M7海岛蓝曝光9月上市 纯电/增程双版本可选
    8月12日,鸿蒙智行官方正式发布新款问界M7的新配色——海岛蓝官图,这款中大型SUV将于9月迎来正式上市。作为参考,现款问界M7指导价区间为24.98-32.98万元,新配色的加入有望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从官图来看,海岛蓝配色的车身在青山绿草…
  • 享界S9T内饰曝光 35万级旅行车预售在即
    8月12日,鸿蒙智行旗下享界品牌正式发布了全新旅行车——享界S9T的内饰官图。这款新车不仅在设计上延续了家族风格,更在配置与性能上带来诸多亮点,预计将于8月18日开启预售,并在9月份正式上市,售价区间或为35-38万,将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动…